當大學被迫推出「線上教學」,誰沒穿褲子就很明顯了

羊正鈺(小羊)
6 min readFeb 20, 2020

--

Photo credit: NIAID-RML @flickrCC BY 2.0

在「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之下,各行各業都受影響,教育圈也逃不掉,先是國教階段和高等教育都延後開學(但可能延後放暑假),引起不少討論。隨著延後開學的時間又逼近了,教育部今天又宣布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

1班有1位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班停課。
1校有2位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停課。 1鄉鎮市區有3分之1學校全校停課,該鄉鎮市區停課。

大專校院的部分:

有1位師生被列為確定病例,該師生所修/授課程均停課。
有2位以上師生被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區)停課。
學校遇停課情形,得縮減上課週數,採 1學分 18小時彈性修課,於週間或線上課程等補課方式辦理,惟仍應兼顧教學品質及學習效果。

可以預期,隨著下週陸續開學,各級學校都在進入「戰備」階段,尤其是各大專院校,動輒就是上萬人,來自跨縣市的師生都多、學生趴趴走的能力又強,恐怕少不了面臨課程或是全校停課的狀況。

一旦停課,進度教不完怎麼辦?教育圈如臨大敵,但通常危機也是轉機,我倒覺得這是個極好的機會,來重新檢視我們的課堂有多少「無效教學」。

誰說上課一定要「在教室」?

這裡要討論的,還不是「要不要上學」(學校的價值),而是在已經要上學的前提下,為什麼一定要「在教室」,也就是說,

為何非要一群人、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場域裡進行一個學習的動作?」

就以高等教育來看,大概有幾個可能性:(歡迎補充)

  1. 因為地理上的限制,老師的資源稀少,為了讓教學達到最大的效益,只好讓學生配合老師和學校,一起到某個固定地方上課。
  2. 一起上課才有的好處,例如課堂上的分組討論、學生或老師的問答可以即時解決,還有一起學習的的「氛圍」。學校或老師也得以有效時間管理,掌控學生的學習進度,也就是學習的過程(課程進度)和結果(考試)。
  3. 另外,像是理工科系的實驗課、醫療相關科系的實習課,因為器材或儀器的數量限制、某些特定場域難以複製,也是學生必須到某地才能進行的學習。

但這些原因真的存在嗎?我認為只有第3點不容易取代,第2點可部分取代,至於第1點則不再成立了。

「線上課程」可以取代「教室」嗎?

針對第1點,這十年來線上課程的進步,已經幾乎解決的地理上的限制。國內外大學從2012年就興起了大規模免費線上開放式課程,也就是所謂的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國外最有名的就是MIT、Harvard以及Berkeley大學共同合作的edX,Stanford資工教授創辦的Coursera,或是可汗學院等。當然,國內也有磨課師(MOOCs),雖然並不普及。

而除了體制內,國內的體制外線上課程倒是風起雲湧,像是Hahow好學校PressPlay等線上學習平台的課程一個接著一個開,雖然目前多半主打「學校不會教的」或「終身學習」,但已經逐漸改變學習可以在「線上」的行為。

第二點的部分,學習的「氛圍」我覺得有利也有弊,一堂課大家都很熱烈是會影響其他同學,但很無聊、讓人想睡的課堂氛圍也會像瘟疫般擴散,所以關鍵其實是老師「怎麼上課」,而不是把人聚在一起就會有「氛圍」。

此外,對於課堂上討論、師生之間的即時問答,透過科技導入,也逐漸有可以取代的方式。例如新興的Minerva Schools就透過獨家的協作工具創造了一種「Forum」,可以讓老師和學生在線上「面對面」的即時討論、學生必須立即回答問題、老師也能關注很久沒互動的學生,同時還可以做到更有效率的分組討論:

扣掉線上課程,才是學校的「價值」

回過頭來看,除了實作類型的課程,較難被「線上課程」取代,其實「坐在教室學習」的模式正不斷的被鬆動。甚至在疫情的威脅下,許多大專院校已經開始要鼓勵或輔導教師錄製教學影片

事實上,這是一個檢視教育絕好的機會。

一旦各校的老師們開始錄下教學影片後,就會有兩種情形發生:

首先,有些老師上課根本就是照著教科書或是簡報在上,請問這樣的教學,在課堂上都無法引起學生興趣了,拍成影片只會成為「背影音樂」吧。過去校方無法知道每個老師、每堂課上課方式和情形,只能透過學期末的教學評量來判斷,現在每堂課都「有影片有真相」,馬上就可以建立一個新的評鑑(淘汰)機制了不是嗎?

其次,同樣一門課,老師用錄影的方式上完了,請問一學期後、一年後一樣的課還要不要再錄一次?如果內容都一樣,又何必浪費時間,上次錄得重放一次給「新生」看不就好了?那是不是也意味著,一個老師在教學上的價值就只在那一次線上影片?然後未來每年都放重複播放即可。

事實上,很多老師十幾年來上同一門課,都用的是同一本教科書、同一個個案,學生以為來到大學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其實並不然,這也是學用落差的其中一個因素,當老師的教學沒有與時俱進、當老師的教學沒有客製化、沒有更多的互動和思辨,那吸引學生「進教室」的價值何在?

換句話說,如果老師在「教學上」的價值是一次性的錄影就可以取代,那不如把其他時間省下來好好做研究。如果學校可以藉此機會,重新檢視自己在教學上的價值,究竟跟線上課程有什麼不一樣,那才是一個大學該做的事。

我的(沒)良心建議如下:

有1位教師確診為「無效教學」,該系所開的課程均停課。
有2個以上的系所確診為「無效教學」,該校(區)停課。

也就是說,扣掉線上課程,才是學生進學校的「價值」。潮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BuzzOrange》

〖更新〗寫於本文一個月後的進階分析:

若喜歡我的賤言,請幫我多拍幾個手👏🏻
本文嘴有多賤,最賤可以給我 50 claps
歡迎分享留言,期待和不同意見更多交流

--

--

羊正鈺(小羊)
羊正鈺(小羊)

Written by 羊正鈺(小羊)

大學念化學,碩士讀MBA,到非洲當一年志工後,加入媒體創新,關鍵評論網前新聞組主編、雜學校前客座主編,專注教育與社會議題,現於某大學服務,身兼多個學習社群Mentor,未來10年致力於高教改革。

Response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