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延燒之下,有的高中因為兩人確診而「全校停課」,也有的大學因為境外移入的學生確診,有部分課程被迫停課或改為遠距教學。更多大專院校為了「超前部署」,有發信給教授提交「遠距教學方案」的,也有直接宣布4月要開始「演練」或「全面遠距教學」的〔註1〕。
其實不管是遠距教學、線上教學都不是什麼新議題,從早期的函授教學,到各大補習班的線上補課,以及美國名校Coursera與國內的磨課師(MOOCs)等,甚至近年來最夯的直播主、知識型網紅都可以算是一種。
在面對疫情這個「危機」也是「轉機」的同時,到底「遠距教學」在大專院校的推動到底有多難?
1. 老師不願「重新」備課
雖然有些老師會說「幹話」:台下沒有學生在聽很不習慣(其實在台下在聽的可能也沒幾個)。但事實是,要從「線下」改為「線上」教學,不管是「預錄」(非同步)還是「即時」(同步),都不是照著原有授課方式在螢幕前講一次就能搞定。
也就是說,一旦改為遠距教學,為了避免學生分心(線下就不用避免?)或一直看螢幕眼睛會酸(追劇就不會?),老師必須要重新備課、設計課程。
例如:有的老師錄影完發現一堂40分鐘的課只剩下20分鐘(鐘點時數怎麼算?)、讓學生先自修或研讀線上資料那老師直播要教什麼(這才是老師的價值不是嗎?)、是否應加入更多分組討論或邏輯思辨等活動(有多少老師願意或擅長?)
對於老師來說,這些都是憑空多出來的工作量,多做也沒好處。這背後代表的是,大學端長期以來重研究輕教學,教授在教學上該扮演的「角色」到底是唸教科書、要同學記憶知識,還是透過更多的引導思考、鼓勵實作來培養能力?
2. 老師不會使用「最新」工具
除了要花時間和精力重新設計課綱和備課之外,遠距教學不再像過去:抱一本原文書或簡報走進教室就好,而是需要去學習、甚至熟悉各種線上平台,除了少數理工學院教授,對許多(資深)老師來說是才最大的「障礙」。
例如,直播要先操作Zoom〔註5〕、Google Hangout / Meet或MS Teams和Cisco WebEx、U簡報還有Facebook私人社團,預錄也要先學會剪輯和上架YouTube,教材的文字或投影片要會放在Google Doc / Google Slide或Canvas等,線上提問要玩看看Slido,線上整理或筆記可考慮用OneNote、 Google keep或Evernote,隨堂測驗則用Kahoot!、Zuvio⋯⋯(光列出來就夠嚇人)
有趣的是:大學教授理應是第一時間學會「最新的技術或知識」的人,再將其應用在自己的研究、教學上,以造福社會和學生,只不過,事實往往不見得如此。
針對以上兩點,大學應賦予助理教授或是年輕的TA、RA更多的角色和權限,協助資深教授或系所遠距教學的推動,當然也該提供相對應的報酬,同時應有全校性的專責單位來輔導、幫助老師和學生。
延伸閱讀:游舒帆的〈商業思維學院的百人線上課程規劃〉、葉丙成的〈無界塾一對多雙向視訊教學推廣企劃〉
3. 難以評量(防止)學生作弊
討論完上課的部分,接下來就是「考試」的問題,教學現場一直以來都是「考試引導教學」,如今教學改變了,考試如何因應自然也是關鍵問題。但是,過去close book的考試一旦改成線上、遠距的方式,「防弊」也成了校方和老師最頭痛的問題。
我認為「防弊」有兩個層面,其一能否測驗出學生修業後「能力」的成長,而非只是「暫時」背起來了;其二,則是能否真正測驗出是「該名」學生的能力,也就是如何確定A答案是A學生的,而非B學生提供。
對於前者,老師們不能再出那種課本翻得到、網路上查得到的考題,而是能針對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拿出有水準的「open book exam」,而且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才能測驗出學生在知識、技能或觀念上「內化」的程度。因此,老師勢必又要花更多的心力在出題和改考卷。
針對後者,我個人覺得,這永遠會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學作為一個18歲以上的「成年」教育階段,學校和老師該去思考的是如何讓人有學習動機上課、並透過測驗了解自己的成長或不足,而非消極的防弊。
延伸閱讀:UniHub / 孵大學的創辦人謝昆霖〈大學線上測驗防止學生作弊?老師們應該要注意的弦外之音〉、〈大學課程線上化,關鍵是教學再設計(Teaching re-Design)〉
4. 孩子在教室才「放心」的家長
大學的利害關係人不只有學校、老師和學生,學生或許是使用者,不過消費者往往另有其人,也就是「家長」。
當社會大多數的家長維持著過去的觀念,上學就是應該要在學校、進教室,似乎認為繳學費就像繳「保母費」一樣,學校最大的功用是把學生留在校園讓家長「放心」,教育和學習反倒成了附加價值而已。
一旦學校開始實施遠距教學,學生可以選擇在家,或是咖啡廳、戶外等任何有網路的環境學習,恐怕第一時間會抗議的就是那些「巨嬰父母」了。
5. 質疑線上教學「價值」的學生
的確有不少大學生覺得採用遠距教學後,時間彈性和主主性高很多,例如早上在床上坐起來就可以上課、預錄(非同步)的課程也能選自己方便的時間來看、可以調快語速或多看幾次都行。
但有趣的是,並非所有的學生覺得遠距教學「比較好」,也有的學生質疑:如果每堂課都改為「線上」,學費是不是應該要少收一點?
的確在社會上的教育市場,實體課程因為場地的成本較高,以及每場的人數限制不如線上課程可以賣給無數個使用者,因此價格通常較高。但在討論互動和實作活動上,實體面對面的體驗依然有一定程度的優勢,或許可以反向思考,當有一定比例的課程改為遠距教學後,更該回頭檢視線下的實體課程是否有真的發揮其「價值」?
6. 要「防疫」又想「防弊」的教育部
雖然常常把「大學自主」掛在嘴邊,但是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在中原大學率先宣布「為避免疫情在教室群聚上課,24日起學校所有課程全面改採非同步遠距教學」後,於3/19發布通報卻可能澆熄各大學努力「超前部署」的熱情〔註2〕。
這份〈大專校院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採遠距教學注意事項〉的重點簡單整理如下:
(1)大規模演練要先報備(清明連假馬上就到了⋯⋯)
學校如果要「大規模進行線上演練」或「全校性實施遠距教學」,因為沒有突發疫情的急迫性,學校應將防疫需求考量及遠距教學方式等規劃先行報送教育部檢視後才能辦理。如為大規模演練(請勿安排於連假前後),以不超過一週為一期程;全校性實施,則應以不超過14天為一期程
(2)嚴格要求授課品質/全程紀錄(原實體課程怎麼不要求?)
學校調整實體課程為遠距教學,應依《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規定, 除須符合授課品質、學分採計、教學設備與師資等⋯⋯為確保學生學習成效,進行遠距教學時應注意學生線上出席狀況、觀課與討論情形、評量方式等各面向情形,並保留相關紀錄,以利未來稽考。
(3)學生要每天寫「防疫日誌」(學生的行蹤忽然變成學校的責任?)
如採遠距教學,於每堂課進行期間應確實掌握並記錄學生線上出席及參與狀 況。在課程以外時間,學校應要求學生撰寫每日防疫日誌,記錄課後旅遊、聚會與其他集會活動,以利日後疫調。如因隱匿而造成日後校園防疫破口,將依校內獎懲規定追究其責任。
雖然教育部指出,因應疫情而實施遠距教學,需讓學生在家或宿舍進行學習,而不要出入公共場所,這才是為防疫實施遠距教學的本意,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但我很好奇,教育部除了給予許多的限制,提供了什麼樣的協助?成大蘇文鈺教授說得好:
採用線上課程,學生會不會就不上課,反而到處跑,不管是傳染給別人,或是被別人所傳染,這是公民素養問題,不該是一般大學教師需要負責的,學生不來上課,平時我們就無法管,只能記曠課,學期末再適度給予減分⋯⋯上課與防疫根本是兩回事,千萬不要讓老師利用點名這種其實只有卸責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以免搞到老師無力應對,最後乾脆什麼都不做地被動等停課那就更不好了。
〖補充〗有老師回饋,如果是預錄(非同步)可能需要一個後勤團隊,但並非每位教授都有這樣的資源,尤其是兼任教師、專案教師等更沒有行政資源或助教協助。此外,像是影音長度和鐘點如何認列、第二年用同一個影音的教學時數如何認列、還有未來教學積分或升等如何承認等,都有待校方和教育部提出配套方式因應。
7. 抗拒改變、害怕失敗的人民
「全國私校工會」日前也指出,教育部已推行遠距教學多年,但各大學也僅有少數課程實施遠距教學,尚未有全面、大規模遠距教學的能力。例如有些學校網路頻寬不夠、學生沒有足夠設備參與、老師缺乏遠距教學經驗、實作課無法進行等因素,貿然實施恐影響學生受教權⋯⋯
可以發現,社會的主流價值不是不要創新,但是要創新就得「一步到位」,敢問哪有這種創新?怎樣才算是有「遠距教學」的能力?現在的實體課程就教得很好嗎?十幾二十年都不變的教學方式才是該被檢討、改變不是嗎?
華人文化裡,除了學生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老師也習慣要維持專業形象、不能輕易犯錯。但「言教不如身教」,有著保守、害怕改變而出包的老師,自然只會教出害怕失敗的下一代〔註3〕。
台灣過去在數位教學上就已經遠遠落後於OECD各國〔註4〕,政府應協助用心的老師、提供好的制度與配套,否則當前線創新和摸索的老師累壞自己、體力和精力都無法負荷之後,只能選擇放棄。最終,教學現場留下的是「劣幣居逐良幣」的老師。
〔註1〕清大3/24因26名同學及教授與確診案例有接觸,導致20門課程、修課人數9百多人須自主管理,課程也立即改為遠距教學,政大3/25也宣佈有1名交換生為境外移入個案,台灣至今(截至3/26)已有4所大專院校有人確診,包含成大、文藻。其餘像是台大和交大都宣布,修課人數達60人以上課程自4/27起遠距教學。台北大學宣布4/9-15為演習週,依照師生溝通採遠距教學。陽明大學宣布4/7-10日演習全面線上教學。(歡迎留言更新或補充)
〔註2〕中原大學3/20表示,原預計實施全校遠距教學彈性教學措施將喊停,配合教育部通報調整實施。
〔註3〕2018年OECD各國學生評量中,台灣學生「閱讀表現」平均503分,在參與的79個國家/地區排名第17。不過,關於「害怕失敗」的測驗,亞洲國家對失敗的恐懼最大,其中,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註4〕2018年OECD的TALIS(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結果顯示,在國中階段台灣教師經常讓學生使用ICT(資通訊)進行專題或課堂作業的比例只有15%,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53%(新加坡42%、韓國29%、日本18%)。
〔註5〕有關Zoom的資安問題可參考中研院資科所陳伶志教授這篇文章
若喜歡我的賤言,請幫我多拍幾個手👏🏻
本文嘴有多賤,最賤可以給我 50 claps
歡迎分享或留言,期待和不同意見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