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測生:除了考試和成績還剩下什麼?

一年一度的學測又在倒數了,過去一年多投入教育領域也認識不少高中和大學生,讓畢業多年的我又重新感受到「考試」的魔力。

想起過去的自己,也是這樣被考試「荼毒」的,回過頭看,很想跟正在水深火熱的學弟妹說點什麼:

國中的我:好像很會念書

身為一個老師的小孩(有人也是嗎),我從小到大就是被逼著唸書、被拿來跟其他老師的小孩互相比較。

甚至,在國三考前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回到家就被要求「跪在地上」念書,只因為爸媽覺得,我跪著讀書就不會分心了。

就這樣,那一年我幸運地推甄上了建國中學。但爸媽卻不知道,小時候的我,一直覺得「只有考試考的好,才是他們的兒子」。

高中的我,不知道為何而讀

考上第一志願的建中之後,當然是走路都有風,穿著卡其服走在台北街頭,常會自以為是個天之驕子。當然,親戚朋友都覺得爸媽的教育很成功。

而終於離開家人管轄、來到台北的我,上課睡覺、爬牆翹課也都成了家常便飯,被束縛12年的我叛逆的投入各種「生活」:參加社團、看漫畫/小說,打籃球/撞球⋯⋯樣樣都來。

就這樣,上高中之後的我,忽然失去了讀書的動力,成績從一開始高一班排還有二十幾,到了高三幾乎是墊底。

考大學那一年:跌落神壇

可想而知,班上倒數第三名畢業的我,最後只錄取了一間私立大學。

我至今印象最深刻就是,大學的迎新茶會上,坐在我對面的同學,是泰山高中畢業(當年建中是公立高中第一志願,泰山則是「倒數」第一志願)。

我才懂得,三年後的人生,又會重新洗牌一次。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獨一無二的馬拉松。考上建中,又如何?

大學的我:還在探索自己

上大學後,我一方面覺得丟臉,高中同學會一次也沒去過。另一方面,到外縣市、住宿舍又更自由了。

我對化學系的課程一點興趣都沒有,大一上還念到差一學分被二一。但是。除了課業,我加入籃球隊、談戀愛⋯⋯都沒少過。

我還記得,當年爸媽曾經這樣對我說道:「不要讓考上建國中學,成為你人生的巔峰。」

決定轉考:好像找到自己的路

直到跑去商學院修了一門「經濟學」,我才覺得念管理比較有趣。即便親戚都覺得化學系畢業的工作比較好找,我還是不顧家人反對,決定轉考MBA。

大四和延畢去補習的那一年,每天唸書超過12小時,是我國中以來第一次那麼認真讀書,只是差別在,這一次,是我自己想念的。

後來,如願考上台灣前三的企研所。我以為,接下來的人生會一路順遂⋯⋯

研究所時期:學習是自己的事

好不容易考上自己想要的研究所,開學後卻發現,身邊是各種不知所云的課、很多不知為何而念的同學。

唸到一度想休學的我,卻被學長的一句話點醒:「研究生不該等別人教我們,而是自己想辦法去學習。」

從那一刻開始,考試、成績、名次對我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我決定把時間留給自己有興趣人、事、物。

後來的我

開始各種體驗和嘗試,跟研究所室友創辦網站,退伍去非洲當了快一年國際志工,工作之餘同時也是行政院青年顧問。

喜歡文字和創辦網站,讓我得以加入新媒體;志工和顧問經驗,讓我擁有更寬廣地視野;而過去的學習歷程,促使現在的我走向教育創新。

我不再依賴成績或比較,來肯定自己有沒有價值,而是學著反求諸己。

想跟大家說的話

確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總得面對逃不掉的考試和比較。

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並非要大家不用努力了。

而是調整看待考試的心態,得失心太重,反而容易影響表現。

當下盡力去做,但人生也不會因為幾次失敗,就真的爬不起來;更不會因為一次考好了,就得意一輩子。

永遠要相信,定義我們的,不是大考或成績,而是一路走來自己到底為何而學,一年、三年、五年又累積了什麼?

考試,只是檢視我們當下的狀態;
但人生,看的是長期、持續的累積。

原發表於 @learning_sheep 歡迎追蹤學習家小羊,每週固定更新!
本文授權發表於
《關鍵評論網》,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我、或多支持claps👏🏻👏🏻👏🏻 
也歡迎分享
留言,期待與更多不同意見交流和討論:)

--

--

羊正鈺(小羊)

大學念化學,碩士讀MBA,到非洲當一年志工後,加入媒體創新,關鍵評論網前新聞組主編、雜學校前客座主編,專注教育與社會議題,現於某大學服務,身兼多個學習社群Mentor,未來10年致力於高教改革。